垂直移动社交:形式开放 玩法各异
社交网络始终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应用产品的玩法已和传统PC端互联网时代大相径庭。到目前为止,在用户规模维度上算得上成功的垂直移动社交产品暂时只有陌生人交友应用陌陌。陌陌切入社交的模式能够理解为“LBS+陌生人结识”,能够及早有效的卡住这一个位置是它最终得以实现用户规模化的最重要原因。在“LBS+陌生人结识”的模式被陌陌卡位成功之后,其他创业者再想走相似的路径是非常难以成功的。但这是否意味着垂直移动社交没机会了?我们大家都认为绝非如此。
移动社交从形式(formation)上能够理解为“移动互联网+人与人”。从感性认知上来说,这种连接形式一定蕴含着巨大的延展空间,微信、手Q和陌陌是不可能把如此巨大空间的各个维度都覆盖掉的。正是由于移动社交formation所具备的可延展、可挖掘性,垂直移动社交的创业者们才可能为他的移动社交产品寻找到未来可规模化的空间。
由于“移动互联网+人与人”这个formation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因此选择进入垂直社交领域创业的人类对于垂直社交产品的理解、切入点和方法也是非常不同、非常有开放特质的。
在11月30日举办的五道口沙龙“垂直社交”专场活动中,职场社交应用脉脉CEO林凡、实时语音社交应用比邻CEO刘进龙、同志社交应用Zank CEO凌绝顶、大学校园社交应用课程格子CEO李天放、瞬时场景社交应用Blink CEO施凯文等五位在垂直社交领域里深耕的优质CEO为我们分享了他们对垂直社交平台客户的真实需求、产品研究开发与运营等话题的不同认知。
谈到职场社交的客户的真实需求,脉脉CEO林凡认为,职场环境中的客户的真实需求其实是非常分散的。你需要从每一类用户的立场去明白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很喜欢在实名动态里秀自己的观点,希望其他人更多的注意到自己;有的人很喜欢到匿名八卦里发布有意思的匿名消息;有的人则只喜欢看feed流里面的内容;有的人更多的是利用脉脉进行二度人脉的拓展;有的人特别关心自身职业信息的私密性;有的人就是想要让招聘和找工作的工具性需求得到满足。正是由于这种需求的分散性,脉脉很早就意识到,要想在职场社交领域实现所谓单点需求突破是完全不现实的,因此脉脉采用了结构性的混搭形式来使用户得到满足的多种需求。
在林凡看来,从社交产品本身的属性来讲,它应该做到让用户愿意来到这样的平台上“逛”。这种“逛”的行为模式恰恰是用户在线下社交时多数情况下的映射。当用户对一款社交平台的认知离工具属性越来越远时,社交平台本身的社交属性才会越突出。
职场里的关系天然就有着功利和价值交换的属性,因此脉脉也没有忽视用户对工具属性的需求。脉脉的产品形态中专门有一个“人脉”区块可以让用户实现对自己一度人脉的管理和二度人脉的发掘。另外,用户还可以在“人脉”区块里进行有一度人脉信用背书的招聘以及匿名应聘活动。
林凡认为,在把握好产品的基本调性的前提下实现社交区块和工具区块的适度平衡对于职场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都是很重要的。
实时语音社交应用比邻的CEO刘进龙在谈到产品的切入路径时提到了“好玩”的概念。凭借着好玩和微电影的助力,比邻从零起步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就达到了3000万级别的注册用户量。换句话说,比邻在产品切入初期牢牢抓住了“好玩”这个痛点。
实时语音这个机制让抓住了移动端用户的一些重要心理特质:好奇、信息饥渴症、及时反馈。我们大家都认为,这三个移动端用户的心理需求特质是比邻在现阶段迅速获取大量用户的关键所在。
刘进龙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一款伟大的产品必须要从“有趣”的产品形态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形态。要做到“有用”,你的产品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特质:第一,你的产品需要有足够强的工具属性;第二,你的产品需要具备足够多的应用场景。
从这个思路来看,其实比邻所瞄准的大方向根本就不是垂直社交平台。我们大家可以初步将比邻理解为一个长尾情景下的实时语音工具应用。
比邻产品本身最为基础的基因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实时语音”。刘进龙表示,面向未来看,音频绝不仅仅是一个UGC的生成载体,音频会对人们未来的生活服务类需求产生极大的影响。比邻所有的产品设计和迭代都是围绕着实时通话、面向未来实时语音长尾场景化应用趋势而展开的。
从比邻的自我定位来看,陌生人语音社交在未来比邻产品形态中将只会处于一个分支的地位。
Zank目前所面向的潜在用户群体是中国的男同人群,能够说是一款名副其实的垂直社交应用。凌绝顶透露,目前中国的男同人口在3500万人以上。Zank将自己定位为一款服务于男同用户线上线下社交的垂直应用。
随着互联网从PC端转向移动端,同志人群的自我认知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他们的需求也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凌绝顶表示,以前大家可能觉得自身有心理疾病,可能更希望尽快找到其他的同志,可能担心自己感染HIV。但移动端应用的出现让这些自我认知的盲点、找人的障碍和疾病预防的误区都实现了迅速的减少。在这种趋势下,新时代下同志用户的行为和需求都会和以前时代非常的不同。因此,Zank会紧密的关注同志用户群体急速变动中的结构化需求变更。
凌绝顶本人就是一位同志,他对于男同性恋人群的社交需求有着切身的体会。凌绝顶认为,同志人群的需求其实并不是表面上所谓的约炮需求。同志人群相对独特的需求对是群体的归属感的需求,他们要找到同志群体以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当然,广义而言若能够让同志人群在全社会里都得到认同是最理想的情况。不过这可能已超出一款垂直社交产品的想象空间了。
课程格子是一款以课程表工具切入大学校园社交的产品。课程格子CEO李天放表示,课程格子最初想做的就是一款课程表工具,但是从用户行为中发现大学生有着很强的校内社交需求,因此团队就开始着手了对校园社交产品的尝试。
课程格子对于社交区块的愿景是成为大学生“手机上的校园指南”。李天放在谈到校园用户的社交需求时表示,“如果你过分的极端化一个人群,你的产品可能就是一个极端化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可能根本不是目标用户所需要的。”这个观点其实和脉脉CEO林凡对职场社交用户分散需求的看法是非常类似的。
李天放认为,大学生们希望在社交平台上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分为“归属感、安全感和轻松有趣”三项。课程格子在设计社交区块时都是从如何满足这三项心理需求出发的。针对这三项心理需求,课程格子团队在产品迭代和运营的过程中进行了快速的迭代和运营机制引导。比如,课程格子的产品团队为维持社区轻松有趣的氛围而砍掉了负能量聚集的“树洞”功能。
Blink的施凯文在识别客户的真实需求时采用了比较独特的方式。他认为,移动端的用户行为有着明显的碎片化特质。同时,用户在线下在一起时的社交活动更多的是在扯杂七杂八的事情。Blink目前做的事情是在尝试着将线下的场景化闲扯搬到移动端社交应用上来。我们大家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对客户的真实需求的创新式探索和尝试。
从产品开发的角度看,凯文的团队目前的做法是排除掉不相干的功能和结构,进行单点突破。凯文表示:“(做产品)首先是看功能,怎么把80%的过程都砍掉,只留一个功能。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通过验证考虑怎么把所有可能干扰这个功能点成立的东西都去掉,分不同的阶段验证它,这是我们从始至终的指导原则。”
Blink正式版本目前上线时间还不足两个月,凯文也表示团队在努力践行着精益创业的方法论。希望在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执行产品)不断的推出、反馈、迭代的过程里找到Blink真正要去的方向。比邻刘进龙团队想做的事情是以前没有人做过事业,从凯文团队的方法论来看,他们同样也是希望找到一条前人没有实现过的产品创新路径。
写到最后,我们大家可以感觉到几位CEO的思维架构和实践方式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这种差异的存在也印证了我们在文章开始时对垂直社交领域本身开放性命题属性的判断。“移动互联网+人与人”的formation为垂直互联网创业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当然,想象空间本身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创业者该怎么样切入垂直领域?该怎么样理解移动社交?该怎么样健康的扩大自己平台的规模?这些是每个在路上和准备踏上创业之路的Leader们都必须严肃考虑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网易科技近期会推出移动垂直社交领域系列报告,我们会对包括本文所涉及的几家公司在内的典型模式和有代表性的公司做深入分析。期待届时与各位读者共同深入探讨移动垂直社交的打法,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