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品牌TVC营销扎堆今年让“TA”讲故事
又是一年“妇女节”,各品牌一如既往在女性主义概念上发力。跟着社会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解逐渐加深,如今的“妇女节”品牌营销,已不再满足于讲一个漂亮、感人的故事,题材也不再局限于情感、亲缘、婚姻的传统话题。
女性关怀,以及无性别主义的“TA消费”更深入进品牌基因当中,成为这个营销节点品牌赋予自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QuestMobile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来,女性群体在移动网络中的占比持续提高至49.5%,在移动购物APP月人均使用时长达13.9小时,较去年同期的10.1小时增长了38.5%,其中2,000元以上高消费价格区域增长显著。
首先是角色方面。得益于女性话语权在社会中整体的地位不断增高,以及家庭经济大权越来越控制在女性手中,女性画像在消费市场有了更为丰富的呈现,很多品牌也将“讨好女性”作为产品和营销的逻辑。
如果按照年龄、职业、需求的主要特征细分,目前女性群体的消费角色以以下四个价值人群为主:都市女性白领、年轻宝妈、小镇中产女性、都市银发女性。
这些人群可以精准对应到主要消费领域。比如都市白领女性是即时零售与会员店模式的主要受众,对奢侈品的意愿强烈高,日常对于咖啡、奶茶等新消费品的关注度极高;再比如年轻宝妈,在母婴垂直类平台消费是日常最大的需求,线上消费能力强劲,同时随着95后进入生育年龄,这个群体的宝妈在育儿的同时也更注重自身的保养。
若是按照性格、爱好、社会角色等特征划分,当下的消费市场也乐于将女性特色具像化,比如:力量型女性、职业型女性、独立型女性、运动型女性、冒险型女性等等,而慢慢的变多的品牌也乐于以这样的方式展现产品特点的同时,赋予更多女性的话题价值。
在女性角色更加细分的背景下,不同女性角色的需求也更加具体,且覆盖的消费领域慢慢的变多。
较过去近几年女性的买车需求逐年上升,这也让车企推出主打女性的车型;手业亦是如此,叠纸游戏的新作《恋与深空》与网易游戏的《世界之外》同期上线,打响女性用户之争;影视行业也频繁以女性题材为主的作品《新闻女王》、《热辣滚烫》等等……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个体敢于自我发声,以女性为叙事本体的经营销售的方式成为主流,而以无性别主义的“TA消费”为特征的营销活动,成为品牌吸引女性群体的一个大趋势。
在女性议题备受社会关注的当下,妇女节几乎是所有品牌表达价值主张的重要节点,围绕女性议题推出一支品牌TVC,历来都是很多一线以及新锐品牌的固定操作,今年也不例外。
但如何做好相关的女性议题营销,避免“翻车”,是所有品牌的迷思,因为市场对“女性”议题越来越敏感,很多品牌要不然走不出男权思维,难免给女性建立“最大公约数”形象的嫌疑,要不然就是没有摆正对话姿态,传递了错位价值,本想为女性发声,结果反而站在了对立面。
女性是品牌费尽心思都要抓住的一波人,但女性的营销故事,似乎并没那么容易。不过从今年比较受欢迎的作品里,我们仍就能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以及当下女性营销的趋势共性。
SK-II推出短片《她们为啥不zhuang了》,以五位女性身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当下女性的“年龄压力”与普遍的内心诉求。短片用“你zhuang吗”的疑问开头,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女性随年纪的增长,会设法用「妆」掩盖年纪,抵抗时间对肌肤的侵蚀;一层是年龄带来的社会压力,时常让女性不得不妥协、退让,用「装」来满足别人的期待,不能做自己。
夸迪推出《女孩生猛》,借TVB热剧《新闻女王》经典角色“ man 姐”,伪采访了三位力量女性代表的真实经历,她们都是世俗意义上充满能量的女孩,但成长路上也难逃流言蜚语,好在她们从不认命,以生猛无畏地方式闯出成长的路。
珀莱雅延续“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的话题,特别策划短片《不同而已》,邀请配音演员季冠霖,讲述几位女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偏见,呈现出她们在偏见面前做出的选择。
丸美的 “何必看眼色”妇女节特别企划,鼓励所有女孩一起,落落大方地享受生活,不必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呼吁女性告别职场眼色、活出自我本色。
薇诺娜走进第二代薇诺娜特护霜工业生产线,掌镜定格每一瓶特护霜背后真实女工面貌,记录亲手创造特护霜“健康美”的每一位她,制作成《厂花——新一代中国女工》短片,致敬新工业时代每一位工厂姐妹花。
上述提及的短片,都是今年妇女节反响不错的几支作品,无论在播放量还是讨论上,都带给了品牌出圈效应,同时拥有一定的共性。
借助真人真事,突出各种年龄、职业、状态等女性的真实状态,并将其和自身产品特点统一起来,成为更多品牌讲故事的策略。
过去,品牌倾向于选择一位“女性代表”来替女性群体发声,或是利用明星效应带动整个群体对某一事件的关注,但慢慢的变多的品牌乐于以普通女性、真实用户的视角代替品牌发声。
后现代女性主义有着“发明女性话语”的抱负,憧憬着多样性和主体性的性别理念,当每一个真实的女性成为叙事的主角,让她用自己的话语诉说自己的故事,其痛点与困扰更具有普遍性,是联结用户与品牌的核心叙事力量。
其实在在每个时代的广告中,我们都都能看到女性形象的“最大公约数”,贤妻良母、超级妈妈、家庭主妇、美丽花瓶等等,随着女性平权发展到今天,类似的形象逐一瓦解。在当下品牌不愿、也避免再去塑造一种形象来代表女性中的“榜样”。
其实从逻辑上说,过去品牌在选择为女性发声的时候,时常只局限某种诉求,导致踩入雷区。这也让品牌在之后的营销行为中,注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更立体的去解读女性,不再一味地以催泪、感人等方式,将女性遭遇中的负面放大。
从“眼色”谐音出发,丸美精准抓住了当下女性职场困境,但也看到了女性想要走出不寻常的路,展现更好的自我的诉求;SK-II看到了女性年龄压力的本质,但也看到了时间带给女性的真实与自洽,传递出时间与肌肤从来就不是对立的价值观。
我们能看到慢慢的变多的品牌在感性和理性之间作出的平衡,对应到女性身上,她们从一个符号,变成一个有需求、有情感、有思想、有主见的人。
对于女性营销,其实过去争议点之一在于“定义女性”,曾经很多失败的女性营销案例在于给了女性不合适的解读以及标签。
其实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关于女性的议题逐渐演变成当下的“无性别议题”,也就是无差别共享。女性不再是脆弱柔美的象征,男性也不再是强壮有力的代表,甚至性别不再有二元性,每个个体都敢于做自己。
这种无性别主义的潮流如今已经蔓延到各个消费领域。随着女性决策权变高,女性为了打造更精致更全面的个人、家庭生活,她们会议更积极的姿态去介入各品类市场,且动机也多以自身需求出发。比如在买车动机上,不同于男性,她们更多考虑母婴安全;再比如Z世代从Boyish女孩穿搭趋势中寻找自我,穿搭理念不再有性别枷锁,他们的选择与别人无关,随性率性不受拘束。
这也影响着品牌在做女性营销的时候,去性别化标签的趋势越来越显著。除了上述提及到的短片内容存在这一特征外,还有不少品牌的短片应证了这一趋势。
奔驰发布度短片,列举了各个时期被时代所牢记的女性人物。并指出,女性不应该仅仅因为首个、最优秀的、唯一等字眼被关注,女性并不是例外,可以出类拔萃,也可以普通平庸,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是为性别而战,是为了自我成就。因此任何时间与地点,不需要刻意地去强调,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是否是女性,而是接纳事实,性别平等。
7or9女鞋品牌则用细腻温情的方式展现了这种性别平等的关怀:比如某个时刻刚刚好出现的人,一份刚刚好符合心意的礼物,一次刚刚好需要的陪伴。结合品牌如何将这些爱意落到实处,就有必要了解女性双脚的各种特别:无后脚跟、宽脚板、扁平足、高脚背、大小码数等等问题。同时大码数、宽脚背的女生不是需要一双男鞋,小码数的女生也不是需要一双童鞋,任何一种脚都值得一双合适的鞋。
这些案例,在当下语境中无疑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无性别主义的趋势其实给了女性营销话题更大的空间,某一程度上来说帮助品牌避开了性别“差别对待”的风险。但如此大的发挥空间,也让不少品牌的内容无法快速击中女性,导致故事太大但效果甚微。
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原来的尊重,或许在某一天也会成为冒犯,优秀的营销视角,也仅放在当下揣摩,品牌营销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中推敲发展的。
品牌该如何与女性消费者说话,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去探索的命题。但结合时代的语境,洞察女性消费背后的需求,依然是底层逻辑,保持对每个个体的真诚,给他们话语权,是与消费者建立深切共鸣的不变法则。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